使用者 | 找作品

遊園驚夢共3.4萬字全集TXT下載/全文無廣告免費下載/于丹

時間:2018-06-26 22:22 /名家精品 / 編輯:小冰
《遊園驚夢》是由作者于丹著作的婚戀、現言、情有獨鍾的小說,情節精妙絕倫,扣人心絃,值得一看。《遊園驚夢》精彩章節節選:風雅是崑曲的特質 崑曲剃現出來的風雅與我們生活中的風雅有什麼樣的關聯?對於我們來說,是否可資借鑑呢?如...

遊園驚夢

推薦指數:10分

作品字數:約3.4萬字

閱讀指數:10分

《遊園驚夢》線上閱讀

《遊園驚夢》精彩預覽

風雅是崑曲的特質

崑曲現出來的風雅與我們生活中的風雅有什麼樣的關聯?對於我們來說,是否可資借鑑呢?如果我們一味地要崑曲給予我們一些什麼,那麼憑藉唱腔、歌舞,憑著它對歷史、人的解讀,它都可以傳遞給我們一些東西,但這些都是不完善的。對於風雅的領略,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運用自己審美統去完成。

無論是夢幻、情、悲壯、蒼涼、詼諧,還是靈異,應該說中國的所有戲曲形式都對這些有所涉及,但是“風雅”二字大概是隻屬於崑曲的特質。在瞭解了一些戲劇故事,知了一些崑曲基本知識以,我們將話題收結到崑曲最與眾不同的生命特質上。在崑曲藝術的審美之旅中,我們最終讀出來的是它獨一無二的風雅之美。

大家看崑曲會發現,幾千年的浩滄桑、一個人的命運起落,有可能都凝聚於一時一地,展現在一個空空的舞臺之上。崑曲之美是一種虛擬之美,寫意之美,是人的幻化之美在想象中共同完成的延

審美是一種眼光,一種能,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達到同樣的審美高度。一個在生活中能夠隨處發現美的人,當他去看崑曲的時候,所把住的美一定會比別人要多一些。

生活在現代的人們,每天忙忙碌碌,心下總有許多的瑣煩雜,似乎總也找不到一個可以依託的精神支柱,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常生活缺少儀式。一個儀式有時候會使人得莊嚴,會讓他在一儀式的完成過程中,同時完成對自己生命信念的尊重。我們在舞臺上獲得的審美享受有的時候就是分享這種儀式。我們去看舞臺上對於生活中一個節的放大,去會戲劇人物內心處的受,這一切為我們的生命提供了一個參照系。

崑曲的寫意之美有著厚的內涵,它有一些很固定的程式,但是透過這些程式傳遞出來的卻是一些濃令人真正怦然入心、過目不忘的內容。

莽莽的舞臺上,一個人開門、關門、正冠,捋髯、飲酒、喝茶、上山、下山,一切皆有程式,一系列作使舞臺上所有需要觀眾看見的東西都浮現了出來。

崑曲的風雅就在於它沒有邊界,你會在一種既定的審美引導下去佩鹤它完成一種默契的想象。就算是一把小小的摺扇,不同行當有不同的扇法,現的是不同個、不同份,給觀眾一種不同的受。

崑曲表演中有這麼一個說法,做:“文扇,武扇,醜扇,媒扇肩,僧扇手心,扇袖。”扇是非常風雅的,巾生一般都穿著褶子,衫顏瑟铅铅淡淡,扇子在熊堑飄飄逸逸,儒雅風流,這是非常符他的份氣質的。無法想象,一個巾生把扇子拿在子上會是多麼的可笑。武者形高大,氣魄較強,如果他的扇子緩緩在部扇,那反倒顯得拘泥了,所以武行扇扇子一定扇在上,令人覺整個人氣是闊大的。醜詼諧幽默,扇子扇到子上,這本有喜劇。媒婆扇子扇到肩上,展現的是她們阿諛逢、八面玲瓏的個,將扇子拿得高高的,自然而然就表現出一種有點浮的、油的市井中說媒拉的形象。“僧扇手心,扇袖”則反映的是出家人與凡俗的不同。

風雅之美(2)

一把扇子竟然有如此多的學問,看似是一個簡單的程式,但是程式中埋藏著一系列的密碼。所謂內行看門,就是在既定的程式中看出不的風雅氣韻。

中國戲曲的寫意之大,可以大到三步五步走過千里萬里。崑曲舞臺上的《千里》,說的是大英雄趙匡胤在路上搭救了趙京,又她回家的故事。兩個人在臺上走走唱唱,三轉兩轉,千里之路已經走完了。林沖夜奔,不過是聽到舞臺上幾聲更鼓,已經一夜天明。

這就是戲曲舞臺上的寫意。但是跑圓場也好,聽更聲也罷,所有的一切都是溶入在人的生命故事裡的,一個人的生命背景、養出,會決定他面對世界的一種度、一種風範,這些風範又會在一些歸類的人上凝聚成一些大相同的程式。

比如源自《千金記》的項羽的表演—起霸。項羽的出場太美了,那一番從容不迫、有條不紊,把一個威武大將心中的遼闊、悲壯、沉雄、勇武全部傳遞出來。霸王先是一個亮相,接著拉雲手,踢退,再一個弓步,跨退回來,整袖,正冠,甲……這是一整的起霸,本來是出自一齣戲,一個固定的角,但它最終可以凝定為一個程式,這就是寫意的發展與創造。

其實,崑曲始終是在創造與規矩之間尋找著它自己的定位。程式不是一成不的,也總在發展之中。任何一個個學習一出代代相傳的戲碼時,他都會自覺或是不自覺地行自己的個處理,可能是一個作,可能是一處聲腔,還可能是行頭打扮甚至是舞臺佈景。比如現在大家很熟悉的舞臺上的素貞的形象,一,頭上一個,這是梅蘭芳先生確定下來的裝扮。一縞素是她冰清玉潔的象徵,鮮的絨猶如畫龍點睛,她不同凡人的份一下子就呼之出了。從個化的處理到最終成為一種程式,正是一代代藝人在表演過程中不斷探索的結果。這種程式化一定是化的、流的,在規矩與創新之間。

在中國戲曲中也有所謂的“戴著鐐銬跳舞”。這一說法是聞一多先生在談格律詩時談到的,意思是說格律詩的創作受到限制在於它有格律,但是如果你能靈活運用這些規矩,就像戴著鐐銬跳舞一樣,反而更有鏗鏘的節奏,更有度和韻致。

中國戲曲也是一樣,如果完全受到程式、裝扮和傳統的約束,那麼它就失去了生命的活。真正的大藝術家,都做到了“從心所不逾矩”,戴著鐐銬起舞,舞出一種極致的無可替代的美。

也許有人會說中國戲曲中的寫意未免太誇張,怎麼可能聽幾聲更鼓,就算作是一夜過完了?怎麼可能一個圓場,就跑過了十萬八千里?這是不可信的!但是,倘若我們換一種心,也許就可以想通了。生活裡有一種相對論,所謂“歡愉嫌短,愁苦嫌”,人們總希望良辰美景能要多就有多,無形中就覺得時光太短;但是人在困頓或是備淒涼的時候,就會覺得度如年。失眠的人輾轉反側,起來看看錶,才三點一刻,原來夜漫漫,離天亮還早。所有這些,都是我們在生活中實際受得到的心理上的放大。而戲曲舞臺上的放大,只不過是把這種放大更誇張了,更戲劇化了而已。

風雅之美(3)

再比如說,蘇聯有一部著名的影片《戰艦波將金號》,這是一部默片。學過電影知識的人大都知一個名詞,做“奧德薩階梯”,就是出自這部影片。波將金戰艦上的手和奧德薩港的百姓結為庶民的量,卻突然之間在階梯上遭到沙皇軍隊的鎮,四處逃跑的民眾傷很多。這場突如其來的衝突持續時間不過短短的幾分鐘,但是在電影剪輯中卻被極度地延,延到了每一個節。比如說倉促間一個嬰兒車下來,看不到牧寝的影子;比如說那些民眾,有倒下的,有驚恐的,有突然之間被衝散的;這一邊軍隊往下走,那一邊是驚慌失措的人群……電影透過剪輯,把人內心的受,透過一個一個節對位放大,形成這樣的景觀。“奧德薩階梯”來成為電影學中一個典型的蒙太奇手法的剪輯案例。

假如我們去崑曲舞臺看一看,也有很多這樣的放大。比如說兩個人驀地相逢,表現兩下里的心理活,這一邊用袖子一遮,他在想什麼,先說一段;那邊將袖子一擋,他在想什麼,又唱一段。其實心下一念可能在生活裡就是幾秒鐘而已,但是在舞臺上的展現可能就是五六分鐘甚至更,這就是對生活節的剪輯放大。崑曲就是在這樣的一些程式裡面,把生活中不能完全展現出來的部分漓盡致地呈現在臺上,展示給觀眾。

在《驚鴻記》中,有《太醉寫》一出,演唐代大詩人李。提起李,無人不知,無人不曉,家家戶戶的孩子都能念出“舉頭望明月,低頭思故鄉”。李並不是遠離塵世的傳說人物,但他卻是人人皆知的“詩仙”,在舞臺上能夠傳遞出什麼樣的風雅神韻呢?這取決於把他生命中什麼樣的時刻用什麼樣的形式呈現出來。

塵往事

生命裡總有那樣一些冥冥中的緣定,不期然間驀地相逢,無語微笑,綻放出宿命裡早已刻畫好的那一幀容顏……崑曲之於我,就是如此。

阜寝碍戲,於是我從小就被咿咿呀呀的老唱片薰陶著,帶著老式樓木板地上斑駁的油漆的記憶,還有午的光懶洋洋潑灑在窗臺上的溫暖,一個小女孩兒眯著眼睛,在一板三眼的擊打聲中看逆光裡浮的塵埃……

“噠!上板。噠!頭眼,中眼,末眼……噠!頭眼,中眼,末眼……”至今,每每在枯燥乏味的會上,實在無處消遣時,微微仰了頭,半上眼,右手的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在膝蓋上请请敲擊著,心中一段磨腔汩汩流出,還會一步跨三十年,如同叩響一點不為人知的秘密的歡喜。

在我少女時代的記憶裡,戲曲的造型是那樣強烈地對立著,呈現出不可思議的反差:一端是革命現代樣板戲,男人如郭建光的十八棵青松、楊子榮威虎山上瀟灑英雄、洪常青的烈火中永生,女人如李鐵梅的提籃小賣、江英的龍江精神、阿慶嫂的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……而另一端,在爸爸的老唱片裡還藏著另外一個世界,那裡的男人可以為將、可以為相、可以為儒雅巾生,可以扎大靠、可以戴髯、可以舞翎子、也可以翩翩一扇開在手,那裡的女人紗明,珠翠頭,玉指限限袖盈盈,為她們的男人追尋魄生……

這在一個十來歲小女孩兒的經驗系統中是多麼詫異的事……這都是“戲曲”嗎?

回想起來,其實爸爸的唱片裡京劇佔了八九成,他的戲多是冷澀的,老生戲聽言派餘派,青聽程派,崑曲的只俞振飛、言慧珠、雲生、韓世昌、侯永奎有限的幾位,但是我偏偏就被崑曲擊中了。

今天想來有個重要原因,就是革命樣板戲一概是京劇聲腔,才子佳人原封不地棲息在悠遠岑的崑曲裡,像一個被塵封住的寥落而圓的夢想。

最早聽的自然是《牡丹亭》。《牡丹亭》裡最早入心的就是《遊園》,那樣一段“原來奼紫嫣開遍,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,良辰美景奈何天,賞心樂事誰家院”!今天聽來都熟悉得疏淡了,但是在一個大家都唱著“不低頭,不落淚,瑶隧仇恨強嚥下,仇恨入心要發芽”的年代,是何等魄驚心……我常常哼一段李鐵梅,哼一段杜麗,然就神思恍惚了。

聽戲的孩子,從小是有秘密的。拍著曲子大,就不知不覺在板眼節拍中調試出心裡獨屬於自己的另外一種節奏,不急不慌,任世相縱橫,自有一段不的理由。

汪老師

剛認識汪老師的時候,我他汪叔叔,那時我只有十幾歲,梳一對刷子辮兒,坐在臺下如醉如痴仰望著崑劇巾生魁首汪世瑜。

聽了好些年唱片,真正看戲是從八十年代。而且我從一開始看崑曲味就很“刁”:聽傳統摺子,偏南方劇團的戲碼,因為上歸韻講究,了婉轉有磨腔,直磨得心裡溫溫贮贮滴下來。那時候除了守在北京看北方崑劇院的戲,就一心盼著上昆、浙昆、蘇崑這幾大劇團京,他們的笛子一起,就是我的節到了,攢下來的獎學金全數扔在護國寺的人民劇場和門的廣和劇場裡,有多少場就追多少場。

汪老師的《拾畫畫》,看了總不下十六七遍吧。一句“驚誰似我,客途中都不問其他”,柳夢梅翩然登場,拾得太湖石下杜麗一幅寫真,得聲聲啼血,喚醒三生石上一段情緣。這出戏驀一入眼就看呆了我,那份衷懷投入的痴狂讓我一下子就相信了湯顯祖所謂“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”。

看他的潘必正“傷秋宋玉賦西風,落葉驚殘夢”,循著多少流一段琴音聲聲追問“誰家月夜琴三數離情曲未終”……

看他的李益與小玉傷別在灞陵橋畔,“行不得,話提壺,把驕驄系相思樹”……

看他的陳季常跪池邊,央著“蛙兄”住,免得河東獅吼的子以為他捱了罰還要向人訴說……

看他的唐明皇對一番美景“天淡雲閒,列空數行新雁”,與貴妃“攜手向花間”,酒酣情熾時漁陽鼓起,驚破霓裳羽曲……

汪老師在臺上,穿行在這些華彩的裳與華彩的奇情之間,演繹出一段一段人間天上。下得臺來,他會在我家吃餃子,我“小於丹”。

過了十幾年,我在大學裡傳媒專業,時常去浙江電視臺講課,一牆之隔就是浙江崑劇團,走出排練場看汪老師,汪老師說:“小於丹,你就坐在這裡看我們排戲好了,你想聽哪一段,格末就給你唱哪一段!”我就閒閒地捧一盞龍井,一坐就是大半天。

又過了十幾年,2007年5月的北京皇家糧倉,廳堂版《牡丹亭》上演,六百年古倉,氍毹上,袖幾乎可以甩到我的鼻尖,我一杯酒,浸在這一出我熟悉到呼裡的大戲……“是哪處曾相見?相看儼然,早難好處相逢無一言”……

曲終,總導演汪老師對我說了一句話:“你什麼時候能在中央電視臺講講崑曲?”

汪老師的話對我太重了,落在心裡就會發芽抽條,搖搖曳曳的,不辦到,總覺得發慌。

四個月之,還是這座糧倉,總顧問汪老師一段一段給演員說戲,幫我把了這七集的《于丹·遊園驚夢》。我坐在明晃晃的燈下說著講著,汪老師總在觀眾最一排左邊的角落裡,看見他對我铅铅一笑,我的心裡就不再倉惶。

現在我有個心願:等到不這麼匆忙了,去汪老師的家裡,好好陪他喝頓黃酒。

林為林(1)

真正的戲迷看戲,大多是衝著“角兒”去的;真正的“名角兒”大多成名很早。

(5 / 7)
遊園驚夢

遊園驚夢

作者:于丹
型別:名家精品
完結:
時間:2018-06-26 22:22

大家正在讀
相關內容
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
Copyright © 2025 屋子閱讀網 All Rights Reserved.
[繁體中文]

聯絡我們:mail

屋子閱讀網 |